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立于1992年,2002年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除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外,還擁有包括南京綜合保稅區(龍潭片)、國家級新港高新技術產業園、南京港口型(生產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在內的3個國家級平臺以及中國(南京)智谷、液晶谷、華僑城等特色產業載體。建區28年來,開發區經歷兩次擴區、“二次創業”,完成了要素集聚和產業集聚,在經濟建設、產業發展、科技創新等方面積累了較好的基礎。近年來,開發區全力做好“提質增效、以港興區、產城融合”三篇文章,目前已集聚各類企業5000多家,其中外資企業300多家、100億級企業6家、世界500強企業90家,綜合實力位居全國219家國家級開發區第九位,營商環境排名全國經開區前十。開發區深入貫徹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絕不以消耗資源、犧牲環境為代價,全力提升土地產出率和資源循環利用率,每畝工業用地平均投資強度達550萬元,單位面積土地的投入強度和產出位居全國開發區前列,土地集約利用率位居全省前三。
圍繞南京創新名城建設,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規劃建設了四大科技園、近200萬平米的科創載體,累計引進諾獎得主、兩院院士等世界頂尖專家25人,落戶京東、曠視科技、地平線機器人等知名科技企業1000多家,其中,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77家,中智行無人駕駛汽車成為博鰲亞洲論壇官方車隊首發車輛,地平線機器人估值超過30億美金,成為全球估值第一的AI芯片初創公司。深入推進“兩落地、一融合”,引進了中英曼大二維材料研究院、南京新一代人工智能研究院、南京人工智能高等研究院等新型研發機構30余家,通過市級備案21家,規劃建設南京智能激光制造、南京新港人工智能產業等高端科技公共服務平臺7家。
開發區搶抓紫東地區建設發展機遇,大力實施產城融合發展戰略,加快解決產城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把開發區打造成功能集成、生態優美、高度開放的產城融合發展示范區。新港建成區通過規劃調整、經營性用地上市等手段,加快“騰籠換鳳”,將有限的土地空間用于發展科研和總部經濟,用于完善商住、辦公等生活配套和公共服務功能,近兩年已完成龍潭新城、興智科技城等11幅地塊1105畝的土地出讓,盤活了產城融合發展空間。當前,正加快與中國電建合作共建興智中心,打造集科研、教育、商住等為一體的產城融合先導區,力爭3年內徹底解決有產無城的局面,5年內建成產城高度融合的現代化科技園區。中部片區圍繞液晶谷、華僑城等組團建設,突出科技、文旅、休閑、度假等新定位,加快疏港大道等重大項目建設,逐步完善片區基礎設施和生活居住等城市配套功能,將中部片區打造成南京東部文旅休閑的新地標。東部龍潭片區搶抓國家級物流樞紐、揚子江城市群、寧鎮揚一體化等重大機遇,高起點、高品質建設龍潭產業新城,既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智能制造等高端產業,又同步引進五星級酒店、國際學校、國際醫院等高端城市配套和公共服務資源,未來要建設一座現代化臨港產業新城。
作為全市建設的主戰場,開發區始終堅持發展第一要務,確保經濟平穩健康運行,不斷提升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始終將產業發展作為核心,全力推動實體經濟尤其是高端制造業發展,已形成光電顯示、高端裝備、生物醫藥三大主導優勢產業,制造業占比90%以上,產值規模近3000億元。其中,光電顯示產業集聚了LG、夏普、中電熊貓等一批龍頭企業,以新型顯示方向為主,產業規模超過千億,占全市的70%;高端裝備產業集聚了艾歐史密斯、博世、康尼機電等智能化水平較高的裝備企業50多家,涉及工程機械、軌道交通設備、特高壓輸變電設備等前沿行業,并積極拓展了裝備維保等現代服務產業,實現了多業態聯動發展,產業規模近400億元;生物醫藥產業集聚了正大天晴、金陵藥業、圣和藥業等藥品生產企業30家和生物醫藥檢測、器械生產、藥品流通企業10余家,產業產值140億元,其中醫藥制造產業規模80億元,占全市近三分之一。近年來,開發區搶抓新一輪產業發展態勢,重點培育發展了新能源汽車和人工智能兩大地標性新興產業集群。新能源汽車產業引進建設了蔚來、LG化學新能源動力電等整車及 “三電”核心配套企業近30家,形成了涵蓋整車制造、電池系統、沖換電系統、無人駕駛、運營服務等新能源汽車的全產業鏈,企業年營收超過200億元;人工智能產業充分發揮三區融合優勢,高標準規劃建設了70平方公里的“中國(南京)智谷”, 引進和培育了地平線、曠視科技、創新工場、中智行等120余家人工智能企業,積聚了50多名領軍人才,以及12家以人工智能為主攻方向的新型研發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