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空港工業園區是市政府批準設立的特色工業園區和國家核準公告的省級開發區,是渝北工業的主戰場、國家臨空經濟示范區和重慶自貿試驗區建設的重要戰略開放平臺。2021年5月,空港工業園區被川、渝兩省市經信部門授予首批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產業合作示范園區,是二十個園區中唯一同兩個園區共建示范園區的開發區。
園區實施建設面積22.32平方公里、拓展面積5.8平方公里,在國家臨空經濟示范區“一核五區”規劃布局中,涉及“一核三區”,即一期規劃工業片區納入示范區核心區(航空產業園)和臨空制造區,航空小鎮約2.9 平方公里為臨空商務區,木耳航空物流園2.2平方公里為臨空物流區。同時,有1.65平方公里納入自貿區規劃范圍。園區于2002年1月動工建設,已建成13 平方公里,航空小鎮、木耳航空物流園、重慶現代建筑智慧產業園正加快開發建設。
迎著“一帶一路” 和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自由貿易試驗區、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發展等重大機遇,園區正對標對表習近平總書記對重慶提出“兩點”定位、“兩地”“兩高”目標、發揮“三個作用”和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重要指示要求,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緊扣“四區”發展定位,貫徹落實區委區政府關于建設國家臨空經濟示范區和打造“五個千億級”產業集群的工作安排,按照“增量調結構、存量促轉型”的思路,加快建設“兩園一鎮一基地”(即重慶現代建筑智慧產業園、航空產業園、航空小鎮、轉型升級創新示范基地),培育發展新興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瞄準打造100億級智能終端、400億級航空物流、1000億級智能建造產業集群的主攻方向,努力構建多點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推動高質量發展之路越走越寬廣,在渝北成為重慶發揮“三個作用”的“重要支柱”“樞紐門戶”“生態樣板”中體現“園區擔當”。
1、政策優勢
空港工業園區是市政府批準設立的特色工業園區和國家核準公告的省級開發區,是渝北工業的主戰場、國家臨空經濟示范區和自貿區建設的重要戰略開放平臺。園區享受兩江新區、自貿區、臨空示范區多重政策,屬政策疊加區域。在國家臨空經濟示范區“一核五區”規劃布局中,園區涉及“一核三區”,即一期規劃工業片區納入示范區核心區(航空產業園)和臨空制造區,航空小鎮約2.9 km2為臨空商務區,木耳物流園2.2km2為臨空物流區。同時,園區有1.65 km2納入自貿區規劃范圍。
2、區位交通
園區位于重慶主城北大門、兩江新區核心區,與江北國際機場、保稅港空港功能區、鐵路東環線木耳客貨站“零距離”,緊鄰重慶火車北站、寸灘港和果園港,二環高速橫貫東西,輕軌三號線聯通南北,可通過“渝新歐”鐵路直抵德國杜伊斯堡,區位交通優勢得天獨厚。
3、產業發展
園區集聚了500余家企業,培育形成了六大主導產業。一是現代交通設備研發制造,形成了以長安為龍頭的轎車、客車、摩托車“三車”研發制造基地,年產能分別達42萬輛、1萬輛和200萬輛。二是動力裝備制造,以美國科勒和日本本田為代表,通機年產能達800萬臺套。三是電氣設備制造,聚集了鴿牌電線電纜、施能電力等一批重點項目。四是臨空智能終端產業,聚集了“非洲之王”傳音手機、柯馬機器人、天實精工等一批項目,涵蓋手機方案設計、整機及零部件制造等領域。五是臨空物流業,聚集了中遠海運、復星國藥、圓通快遞、東方嘉盛等一批項目。六是裝配式建筑產業,聚集了紫光建筑云、中投發展、三圣特材等一批項目。
一、大力發展智能終端產業
利用自持的臨空智能終端產業園36.7萬方廠房和企業閑置廠房,培育發展智能終端、智能裝備、機器人、3D打印、消費電子等產業,引進培育發展臨空指向性強、市場發展前景好、擁有核心技術能力的產業,助推渝北打造千億級智能終端產業集群。
二、大力發展航空物流產業
依托2.22平方公里木耳航空物流園,攜手江北機場和保稅港功能區板塊,打造多式聯運示范中心,發展航空物流、倉儲配送、冷鏈物流、國際分撥、轉口貿易等業態,助力渝北打造千億級航空物流園。
三、大力發展航空生產性服務業
發揮臨空優勢和航空資源條件,大力引進飛機部附件維修維護、機用耗材制造、機場檢測儀器等項目,提升航空生產服務能力。
四、大力發展航空商業商務業
加快2.9平方公里航空小鎮開發建設,培育發展航空培訓、飛機融資租賃、航空保險、航空金融、航空公司生活服務、航空高端人士居住、國際教育醫療等航空配套服務業,致力于建設成為航空主題突出、山地特色鮮明的國際航空社區。
五、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
依托長安汽車、長安新能源、恒通客車等整車廠,以新能源、車聯網、自主品牌汽車為主攻方向,加快引入電動汽車“三電”系統、車聯網、輔助駕駛、無人駕駛系統等項目,構建和完善新能源汽車產業創新發展生態圈。
六、大力發展現代建筑智慧產業
以5.8平方公里重慶現代建筑智慧產業園為載體,攜手行業龍頭企業,發展智能化產品生產、部品部件生產、裝備制造、設計咨詢、施工安裝、研發檢測、物流運輸、教育培訓等裝配式建筑制造、設計施工、配套服務業態,著力構建“A+B+F+C+C+C”現代建筑智慧產業創新生態。